我爱配资怎么样 将时代风云写进一校之史中!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座谈会在穗举办
11月25日,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出版座谈会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办。本次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、中共广东省委党校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、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,广东人民出版社、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承办。
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极具学术价值
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,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。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着眼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重要时期,聚焦黄埔军校创建、发展、演变的重要史实,是国内第一部按照史学规范、全面系统撰写的黄埔军校校史著作。
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。
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易立表示,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极大地丰富了黄埔军校历史的研究,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。广东省委党校副校(院)长、校(院)委委员林盛根指出,无论在深化理论学术研究,还是在扩大社会积极影响上,该书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和作用。
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邓崇正则认为,该书深刻地阐述了国共合作办学的初衷,以及黄埔军校与共产党人的关系,揭示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。
座谈会现场。
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作者曾庆榴教授分享了该书的创作历程。黄埔军校史是区域性、小时段的历史,他努力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,写进一校之史中。变化是历史的属性,黄埔军校史是通十年之变,尤其是通五年之变,努力写出有关人物、事件复杂的变化,弄清楚种种渐变、演变、激变之来由和走向。此外,要运用辩证思维指导研究和写作,力图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,用好“实然”与“应然”两副笔墨,使写作有文、有史、有论,不以文夺史,也不以论代史。
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作者曾庆榴教授。
专家云集 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
研讨环节,专家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对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进行深入探讨。
“这是黄埔军校历史研究之集大成者,堪称这一专题最为厚重之作。”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、孙中山研究专家李吉奎指出,该书具有结构严谨,条理清晰,史料丰赡等特点,观点明确,笔酣墨饱。
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认为,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的可贵之处,在于三个方面。第一,该书涉及人数众多,写作难度大,作者运用大历史观,纵横结合,立论客观,既有历史线索的勾勒也有客观分析。第二,作者曾庆榴长期从事党史研究,用历史学的方法做党史研究非常难得。第三,广东人民出版社《岭南文库》的编辑队伍为这本书的质量提升做了保障。
座谈会现场。
“这本书是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写出来的,只有把大革命史,把广东早期的历史烂熟于心才能写出来,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,认真地消化,才能够充分理解书里的用语造句。”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研究员蒋建农评价。
“著述足传世,真知启后人。”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张金超用“填补空白之作”“长期积累之作”“新见迭出之作”“为后学立范之作”四个方面总结了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的特点。
广东省出版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宪志则从风格入手,介绍该书着力从历史的背景和发展脉络来分析问题,科学性较强。“它具有说服力和独特的风格,是一部难得的重磅精品力作。”
除上述领导、专家学者外,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杨琪,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特聘研究员、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运史专委会专委、广东省团校团史馆助理研究员邵明众等人先后发言。
“为进一步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,人民银行将坚定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,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,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精准性,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。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。
杨琪认为,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语言平实,读来收获颇丰。“90后”读者邵明众则表示,通过深入研读,年轻人不仅能够感受到曾庆榴所带来的历史的震撼,还能够体会到他传递出来的价值关怀与深邃思考。“对于任何一名想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而言,《黄埔军校史(1924—1927)》都是不容错过的。”
采写:南方+记者 戴雪晴
通讯员:董芳
图片:主办方提供我爱配资怎么样